Buy
China Comic
Sixteen Comic

Chinese: Speech about Chinese culture

首先,我想衷心地祝贺大家,能够来到这里,参加这个“相约上海,共创未来”的论坛 。

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夏苏舒。英文叫 Sushu。我本科到芝加哥大学读了历史,所以知道一点希特勒,知道一点明治维新,知道一点康熙和乾隆。如此说来,或许看几部电视剧就可以省了我这四年的学业(一笑)。我刚从斯坦福大学拿了教育的硕士学位,从今年年初已经开始在硅谷的一所中学教世界历史。可以说,我将会决定这些美国孩子对中国的印像是好是坏。我的中国文化教育,大多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看来的。那么,就把参与这次论坛当作“华山论剑”吧!我们可以以唇枪舌剑,以“论”会友。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讨论我们文化的传承、融合、发展。 从一个角度说,我对中美文化的传承,融合,发展已经有二十来年的亲身经验。

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后代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出了家门是西方世界,回家却又好似回到了父母代表的中国。 在家里,有文化和年代的隔膜。在外面,却有文化和种族的隔膜。比如说,刚在网上看到北京2008奥运会的筹备工作,打开电视看到的却是中国制造的玩具和食物大量回收的英文报导。出去和美国朋友看电影,看的又是《霍元甲》。回到家父母却说中国孩子得读书,不该看电影。我的一个学友,已经是第五代广东华侨了,还是想学中文,想“寻根”。(听说有“相约上海”这个活动,他马上问,“怎么报名?”)我们住在中国文化的家里,又出入于美国社会。上了美国的高中,周末又上中文学校。无论到哪里做什么,都需要融合和运用我们所接触的中西文化 。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我对中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经验、困惑和希望。

为了使我们的文化交流,融合,我们需要共同的语言。我觉得,虽然我们说的都是中文,可是在中国长大和在美国长大的,生活经验大不相同。比如说,在座的上海朋友中有几位知道美国的“中文学校”是什么?在座的美国朋友中又有谁知道在中国“高考”是怎么一回事?

美国的中文学校并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学校。 创办中文学校的大多是非专业人士。 中文学校只在周末上课,没有自己的校舍,只能租用普通学校或教堂的教室。“中文学校”,小的有十来个学生,大的有一千人以上。我们这些在海外长大的华裔后代,主要通过上中文学校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每个周末上两个小时中文课,平时还有作业。 我们从六岁起周末上中文学校,一直上到高中,十多年不断。 中文学校是海外中国移民文化中一个主要成分。 非专业的教师们教我们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能和父母沟通,建立和中国的感情。

我不知道在中国考大学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对这些高考的画面,一点都不了解。在美国,考试只是申请大学的一部分。我们申请大学,要找三位老师写推荐信,要考 SAT and SAT II,还要写 Personal Essay。在座的大学生,同是进了大学,我们的过程和经验就不同。

这些字义的不同,来自文化的不同。 我的文化背景,不是中国文化,也不是美国文化,而是中国移民的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融合。

那,中国移民文化是什么呢?

先从“中国文化”这几个字说起。我们感受到的中国文化是什么?我觉得,我自己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活化石”里长大的。怎么说呢? 那是因为我父母是一九八九年出国的。他们带着他们一九八九年的中国文化出国,在国外成了一块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活化石”。 他们最爱唱的,是80年代的流行歌曲。说的话,是八十年代的口语。他们喜爱的相声和小品演员,都是八十年代的。我现在回家的话,又会回到一九八九年的中国。我在美国,为我的“中国文化”自豪。做为一个高中的历史老师,我还会教我的学生中国文化。可是回到中国,却发现我了解的中国文化却和现实有20年的差异!

我们家有一位在国外二十年没回国的朋友。回国探亲后曾对我妈妈说:“回中国的 culture shock 比当时到美国的 culture shock 还要大!”(文化冲击)我妈妈新认识了一个华人朋友,她曾充满信心地和我母亲说上海话。她开口说了一个字:“你”(nei),就把妈妈楞住了,后来才意识到,这原来是40年代的上海本地话中的“你”——她的父母是40年代出国的,所以她是在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活化石”里长大的。而她九十多岁的父母,依旧生活在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活化石”中。她在美国代表的中国,也是40年代的中国文化。她在美国,有五十年的中美文化融合的经验。可是她如果回到中国,不知她对 2007 年的中国文化会有什么感想?还会认识吗?我们同是“中国文化”这几个字,却因为年代的差异,转为两种字义。说到中美文化的传承,融合,和发展,我们有很多经验。可是,我们也需要谈一谈中国文化和中国移民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再举几个中国移民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的例子。说说“中国人”吧。中国人是怎么样的人?我父母都是中国人,我想我应该知道。可是我十岁和我父母第一次回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爸爸会和他人吵架!(而且还骂得很响!) 在美国的爸爸可不是这样的!在美国,因为住在异国他乡,对当地的习俗又不太了解,读英文反应慢,所以在美国的爸爸,是从来不会和他人争执的。他处处守规矩,做事总是小心谨慎,因为怕遇上警察有理说不清。他到美国的时候一无所有,所以不断的在奋斗:要尽快地追求稳定——生活节俭,尽早地买车,买房。对子女的要求也是如此。这也是我们在美国被称为 “Model Minority” (模范少数族裔) 的一个原因。到了中国,才发现原来我爸爸胆子这么大!嗓子这么响!所以说,我印象中的“中国人”,其实是“中国移民”。所以说,中国移民文化和中国文化需要融合。

更进一步地讲,交流融合的文化是什么文化?我们这边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移民的文化。那你们呢?是中国的俗文化还是雅文化?而雅俗文化到了国外,字义也会转变。我们如何能找到文化交流的共同语言?比如说,俗文化中的“新年”是什么? 限于海外的环境,我们过中国新年主要是吃年夜饭。有卫星天线的可以看春节联欢晚会。有中国城的大城市或许会有舞狮的游行。而舞狮的游行中,还会有中文学校的代表,也会有麦当劳。这和上海人过春节一定大不相同吧?

从雅文化来说,这次我们将会参观杭州这个充满文化的城市,探访灵隐寺和岳王庙。我在美国学校初中七年级学过佛教的基本概念,而岳飞的“精忠报国”,我们美国的学校里,更本没有学过这个人!我们是从美国的观点学的中国历史。其主题是:中国的政治很早就得到统一,先进的科技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各地,地理和科举制度使它自我封闭。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主要贡献是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他们认定民主是好的,共产主义和法西斯都是坏的。孙中山提倡民主,所以是好的。毛泽东提倡共产主义,所以一手造成了近年来的乱世。古代的中国是好的,现代的中国是坏的。他们不会教岳飞,更不会说到“精忠报国”,你们有很多文化挂钩的地方:学校里上过北宋抗金的历史课,社会上有《说岳全传》,有《满江红》,有相关的电视剧,京剧,电脑游戏等等。而我呢?中文学校四年级的教材里提到过岳飞。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有《武穆兵法》。“精忠报国”对生长在中国的人,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对生长在美国的中国移民文化中的我们,却没有相应的文化共鸣。由于时间的转变,移民家庭的特殊生活环境,使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有差异,所以我想我们和你们之间,失去了某些共同的语言。

但是,中国移民的孩子对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同的体认和理解,不同的语言和字义,中国移民文化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我们还是有 “精忠报国”的意念,有中国人的自豪,有过新年时思乡的亲情。文化“化石”中的中国文化不是2007年的中国文化,但是还是中国文化。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这次语言的交际,找到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共创新的语言。

我们需要探讨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承,更需要讨论中美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在美国社会中,中国文化是边缘文化。 美国的种族观念很强,而中国的华侨又非常个体化,不多融入主流社会。尽管中国人在技术和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但是能在艺术界,政治界打入美国主流的寥寥无几,而那些成功者,经常已经失去了中文对话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 在我的斯坦福的七十个人的硕士同学中,有六个是中国人,可是只有我一个会用中文对话。虽然他们对中国感兴趣,可是外语学的却是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他们对我说,从小很少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接触到中国文化。 接触到的,主要是以上提到的历史课上的中国,媒体里的中国。他们不了解中国,甚至一直排斥中国文化。因此,当他们发现中国的重要性时,已经太晚了。

这样的心理,我也不例外。 尽管我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我在申请大学时却选择了欧洲历史。当时,我觉得中文是“偏”的,而欧洲史是“正”的。 当时,我把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分得很清楚:对家里是中国文化,对外是美国文化。可是,生长在美国,自命为一个美国人的我,发表意见的时候却发现教授不了解我的思路。那是因为我在家里和中文学校学的中国文化和思考方式,在那西方文化系统里没有沟通的语言。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人 。他们学的历史,看的新闻,描述的是一个神秘而有点可疑的文化。即使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不了解独特的中国移民文化。一直到三年后,我改修东亚历史和艺术史时,才意识到我原先的困扰是来自这个中西隔膜。在东亚系中,我好像突然变聪明了。我一下子占了两种优势:我既比美国人懂中国文化,又比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了解美国的语言和习俗。我一直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才意识到中西方文化是需要融合的。中国文化并不只用在家里,西方文化也并不限于学校。就我学得历史学科来说: 学了孟子的王道、霸道之论,可以用于西方的 hegemony 之谈。中西都有“帝国”的概念,可以从中做比较。 中国的瓷器传到西方,可是西方的 粉红 famille rose 颜料也给中国的瓷器添加了色彩。十六,十七世纪,西方看向中国为文明大国,而现在,中国看美国为第一世界的强国。

我们从中国移民文化这个边缘文化看美国,可以看到美国的正反两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好处和问题,市场经济的成功和失败 ,民主过程的正反两面。我们生长在美国的文化和中国移民文化的交叉点上。从小就有两个选择:分裂还是融合。而我们是选择了融合,才会来到这里,参加这次的论坛。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独特的见解。我们带来的是中美文化融合的经验,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中国文化的共同语言。希望我们能够找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共同创造一个真正中美融合的新文化。